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加快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
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党支部书记、司长 李军
党的十九大报告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不忘初心、担当使命、继续前进的政治宣言,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凝聚了中国共产党的新使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
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英明、坚强领导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努力解决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为人民美好生活谋利益、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
一、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培养高素质高层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当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培育和争夺一流的高层次创新人才,是迅速提升国家人力资源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的关键。研究生教育是人力第一资源和科技第一生产力的结合点,办好研究生教育,培养高素质高层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发展至关重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全党要关心和爱护青年,为他们实现人生出彩搭建舞台。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我们要针对研究生身心成熟度相对较高、结合科学研究学习、具有学生和初级科研工作者双重身份、导师主导作用明显、个性化培养要求较强等特点,深化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和造就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优秀导师队伍;坚持立德树人,把研究生的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锻炼中增长本领,在奉献祖国中成长成才,着力培养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各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优秀人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在夯实研究生培养能力、新增学位授予权方面,以质量效益为先,结合国家发展重大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采取措施,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更好满足人民受到更高更好教育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二、扎实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带动整个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进入世界中上行列,服务党和国家战略全局能力显著增强,教育公平取得重大突破,教育质量稳步提升,教育体制改革加速穿越“深水区”,教育保障体系日益完善,人民群众获得感不断提高。我们今天的高等教育,经过长期不懈努力,已进入大众化阶段,毛入学率超过40%,成为教育大国,整体水平有了大幅提高,培养了千百万高层次人才,国家三大奖和社科奖占全国的70%以上,服务国家的能力不断增强,几十所大学和数百个学科点已跻身世界水平,具备了参与高水平国际竞争的实力或潜力。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环境和要求的改变,比照世界先进水平,对照党中央的要求、国家发展的需求和人民群众的期待,我们更需继续努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高等教育,事关国家发展、事关民族未来。站在历史和时代经纬的交汇点,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到了应该建设、必须建设、能够建设的时候,这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题中之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必需。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要求,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提升我国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奠定长远发展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们要把握住中国特色和世界一流的核心要义,在“双一流”建设中,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坚持正确方向、坚持立德树人、坚持服务国家、坚持改革创新,面向世界、勇于进取,树立自信、保持特色,广育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各类人才,深度参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为国家发展、人民幸福、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通过“双一流”建设,加快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水平,使之成为知识发现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先进思想和优秀文化的重要源泉、培养各类高素质优秀人才的重要基地,在支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带动整个高等教育发展,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