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已进入尾声。据悉,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为1158万人,报考硕士研究生的人数为474万人。近一半毕业生选择加入考研大军,折射出大学生的就业焦虑,也违背了研究生教育培养高水平研究型人才的初衷。
考研高考化的倾向不仅会加剧考研应试化倾向,把考研日趋变成一场焦虑的“分数游戏”,也会增加大学生的就业焦虑,让迫于社会就业压力和学历歧视的他们不得不朝向同一赛道“内卷”,不仅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也未必能够实现考生“提高职场竞争力”的愿望,最终可能得不偿失。为此,社会应一道向考研高考化倾向说“NO”,摒弃“唯学历论”的求职门槛,优化研究生招生选拔机制,让社会更有效对人才进行配置和筛选。
毋庸置疑,“就业难”是不少大学生本科毕业时不得不面对的难题。随着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毕业生不得不为了提升求职竞争力,走上“卷学历”的赛道。事实上,大学生对学历提升的追求,并非是工作变得复杂、对知识和技术的要求不断提升的结果,而是高等教育普及化带来的学历相对贬值,让他们只能借助提升学历的这种手段,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考研变成了很多大学生的核心目标。对于他们而言,考研不仅能够提升学历,为未来求职增添竞争力,还能成为逃避“就业难”问题的“庇护所”,延迟自己加入求职市场的时间。
诚然,大学生通过考研来提高学历,提升能力,本来是好事。但是就业市场如果不顾工种岗位,片面追求高学历,就可能造成学历焦虑,特别是高学历人才如果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做到学有所用、人岗相适,不仅会造成知识的浪费,还会导致学历贬值。
正因如此,才会有人大代表才会发出警惕考研高考化的趋势的言论。而且放任考研高考化趋势发展,隐患也不少。一是助推考研应试化发展倾向。研究生招生考试的目的是为国家选拔高质量研究型人才,但考研高考化后,适合的、不适合的学生都纷纷涌入到“考研大军”中,一场原本旨在选拔人才的考试,日趋变成一场焦虑的“分数游戏”。
二是加剧大众的学历焦虑。在当下“考研高考化”的错误趋势下,用人单位会对求职者高学历的片面看重。几年前,南方某城市一些中小学高薪招聘教师,最终录用名单中,几乎全是顶尖大学的博士、硕士,鲜有本科毕业生;还有一些用人单位招聘,即使是劳动条件要求较低的工种,也是动辄要求应聘者须具有硕士以上学历。而这些让社会上日渐形成一股“学历焦虑”情绪,让大众对于研究生教育的基本功能和本质产生错误的认知和期待,如果任由这种倾向继续的话,最终结果吞噬研究生教育的特定价值。
三是让大众形成错误就业导向。正如近日社交媒体上热议的这句“失意书生”独白:学历不但是敲门砖,也是我下不来的高台,更是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对于大学生来说,就业难一方面是因为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加,与社会岗位有限的供需不平衡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大学生在工作选择时放不下身段,倾向于选择社会上认为“体面”的工作。
因此,对考研高考化趋势说“NO”,需要我们打破“唯分数论”的应试选拔标准,也需要我们摒弃“唯学历论”的求职门槛。优化研究生招生选拔机制、促进高等教育的分类发展,让社会更有效对人才进行配置和筛选,才可能是缓解考研高考化倾向的“良方”。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