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考研报名正在火热进行,但去年考上研的一些学生们却放弃了读研。近日,湖南大学研究生院发布公告称,69名新生放弃研究生入学资格、逾期未报到,将被取消2019级研究生入学资格。
公告中学生名单显示,大多数放弃研究生入学的学生为非全日制硕士,共计55人,占到放弃入学资格总人数的八成以上。放弃入学学生数量最多的是工商管理学院,达到17人,法学院、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也是放弃入学学生较多的学院。
湖南大学在公告中表示,学生放弃研究生入学的原因包括出国、工作等个人原因。根据《中国经营报》报道,非全日制研究生目前不仅在高校研究机构中认可度不高,在就业时也面临一些就业单位的招聘歧视,部分公司公开在2020秋招中表示不招收非全日制学生。中国教育在线调查显示,47%的学生担心,毕业后非全日制文凭不被就业单位认可,因此不愿调剂至非全日制。
面对就业、留学、复读等多种选择,录取后放弃入学已经成为并不少见的情况,但这种“录取不入学”的行为,开始被质疑是浪费招生名额、涉嫌失信。
据央广网报道,某高校招生人员表示如果失信考生来源相对集中,研究生院会采取发函的方式与考生所在学校沟通失信情况,这有可能会影响到今后这所学校的所有考生,包括报考录取。
据央广网报道,某高校招生人员表示如果失信考生来源相对集中,研究生院会采取发函的方式与考生所在学校沟通失信情况,这有可能会影响到今后这所学校的所有考生,包括报考录取。
在针对本科的高考招生中,报考、录取相关的失信行为已经开始出现相应的惩戒措施。2018年7月,河南省首次针对高考志愿失信行为提出惩戒措施,2018年录取后不入学实际就读等造成招生计划浪费的,2019年报名参加高考将限制其填报志愿的学校数量,在实行平行志愿的各批次,仅允许其填报志愿的学校数不超过两个。另外,考生失信事实将记入其个人诚信档案,在普通高招录取中向高校提供,高校作为对考生品德衡量的依据,可以拒绝录取失信考生。
除了惩戒失信,如何保证学生、高校自由选择的同时不浪费招生名额,也成为研究生招考制度需要解决的问题。
“放弃录取、报到,会导致高校不能完成招生计划,有的导师招不到学生,但解决这一问题,不是以诚信名义约束学生的选择权,而应该改革录取制度。”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告诉界面教育,研究生招生目前是按照招生计划录取、每个考生只能获得一张录取通知书,因此一旦被录取的学生放弃,就会导致空出来的招生计划没有途径补录。
熊丙奇表示,海外部分高校在研究生以及本科生录取环节,实行候补录取、多次录取的方式,如果确认录取的学生放弃报到入学,学校可再向其他学生发录取通知书,通过多次录取来完成招生。熊丙奇认为,多次选择、多次录取的招生方式,可成为避免中国高校研究生录取名额浪费的参考。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