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高等学校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根据教育部培养方案,公共管理专业主要培养具有一定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现代公共精神,具备现代公共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业务管理和综合管理工作的应用型复合管理人才。公共管理专业自招生以来,已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能担当公共事业大任的时代新人。随着我国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公共管理专业也遇到了一些发展的瓶颈。完善招生录取与就业工作,是解决发展瓶颈的关键。
招生录取工作,是高等院校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的第一道门,是公共管理人才的入口。做好公共管理招生工作,不仅关系到国家公共管理部门的发展,而且关系到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局。公共管理专业招生必须紧跟国家发展战略,随之做进一步的改革和完善。
第一,国家教育部门对各招生院校的招生名额实行总量控制,具体调整。公共管理学科整体发展规模过大、速度过快,有些学校存在盲目招生的现象,专业师资力量跟不上,师生比相差悬殊,教学质量跟不上。因此,在招生问题上可根据各高校不同情况,实行优校多招。对开办公共管理专业存在一般问题的单位,要求其补足短板,限期改正;对条件差、师资力量不足的,应当停止招生。第二,按照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战略,解决毕业生地区分布不平衡的问题。根据国家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大力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的要求,适当扩大中西部地区的招生规模,给予老少边穷地区和西部地区适当的特殊政策支持,以解决和满足这些地区对公共管理人才的需求。第三,公共管理专业人才招生与经济结构、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相适应。根据教育部培养人才的目标,适度扩大农村和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等。根据各地区不同发展计划和调整经济结构的要求,对急需发展的专业给予较多招生名额,确保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同步。
公共管理专业的就业分布总体向好,对于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很多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已经成为国家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中坚力量和领导骨干,受到社会的广泛好评。在就业取向上,存在以下几个特点:城市就业比例远高于农村,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普遍高于内地中西部地区;县区以上机关事业单位就业比例远高于基层,造成农村地区、经济不发达地区公共管理人才缺乏,不能满足人才需求;从毕业生就业意向看,他们往往愿意去经济发达地区、留在城市,或者单位的上级部门;从毕业生就业的供求关系上看,经济发达地区、大中城市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人员需求基本满足,部分毕业生存在就业难的问题。公共管理专业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专业,人才供求关系紧密,因为它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的各个部门,需要一专多能的人才。为解决就业难问题,必须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入手,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首先,教育部门要对市场进行需求分析,及时更新和公布公共管理专业的需求状况,可以采取总体上控制数量、政策上结构调整,有计划、有步骤地调整公共管理专业的设置。其次,高校根据教育部门的需求信息,在分析全国公共管理人才需求基础上,确定是否设置和如何规划公共管理专业的学科发展,杜绝盲目跟风现象。不同性质的高校可以从本校实际情况出发,培养与公共管理就业市场相适应的管理人才,明确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根据市场需要设置课程。再次,根据公共管理人才市场需求,调整专业培养层次结构,提高公共管理专业人才质量。在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师资队伍、专业实践和毕业实习等方面,尽量与政府、企业挂钩,让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得到全方位的学习,以尽快适应社会工作。最后,根据公共管理专业近年来的就业情况,以及不同地区对公共管理专业不同的需求,及时调整招生计划。近年来,越来越多高校实行公共管理类专业大类招生。所谓大类招生,简单地就是按学科大类招生,是相对于按专业招生而言的。高校将相同、相近学科门类,同院系或不同院系的专业合并,按一个大类招生。考生填报志愿时,直接按照专业大类的名称来填报志愿。大类招生真正实现了公共管理专业“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高校跨世纪人才培养目标。大类招生分流培养,可以避免学生选择专业的盲目性和被动性,以满足公共管理专业不同人才的需要。
随着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由精英化阶段向大众化阶段发展,公共管理专业毕业生的供求出现了新格局,要求高等学校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拓宽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就业去向,从过去主要培养高级专门人才,转变为培养高、中、初各级各类专门人才和高素质技能型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多数公共管理专业毕业生由面向机关事业单位和一、二线城市就业,转变为面向以企业为主的经济部门和中小城市、乡镇就业。鉴于以上情况,我国公共管理专业应由前一时期扩大规模为主的外延发展模式,转变为以结构调整、提高质量为重心的内涵发展模式。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要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相适应,对各级各类高等学校进行科学定位和合理分工,通过人才需求预测,调整公共管理专业的层次结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规格,实现转型发展。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