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2023年10月,捧起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特等奖的奖杯时,电子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一群师生,对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获奖的作品题为《回答总书记之问:民族地区乡村旅游何以推动共同富裕?——来自甘阿凉地区3州48县的调研》。
这项由大学师生用脚步丈量出来的调研成果,如今已经被14个相关单位采纳。有评价说,这项研究从乡村旅游视角提供了可实现的对策建议。
“总书记的牵挂,就是我们的课题”
曾经,由于受气候和地形等条件限制,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即调研报告题中所称“甘阿凉地区”)的产业基础薄弱,陷于深度贫困之中。
2018年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大凉山腹地考察调研,在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贫困地区,特别是在深度贫困地区,无论这块硬骨头有多硬都必须啃下,无论这场攻坚战有多难打都必须打赢,全面小康路上不能忘记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家庭。
如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凉山州、甘孜州、阿坝州的发展进入新阶段,绿水青山变成了当地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促进绿色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靓丽“名片”。电子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康健注意到,在这一过程中,乡村旅游起着很大的作用。
乡村旅游与共同富裕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互动效应?有哪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总书记的牵挂,就是我们的课题。”康健说,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深入研究和总结甘阿凉地区发展乡村旅游、推动共同富裕的路径和经验,对推进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甚至对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康健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此前,学界对这个问题已有一定的研究,但查阅过往文献,他们发现学界多以理论阐释为主,缺乏实证分析,此外,针对县域、乡镇、村寨等区域尤其是针对民族地区的研究较少。
2022年7月,来自电子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何雨桐、杨璐、冯芷奕、李烨、齐梦圆、刁琪、林珈羽、张馨元共8名本科生组成了课题组,在康健、郭雨晖、刘裕3位教师的指导下,开始了对这一问题的探索。
稻城县、汶川县、昭觉县、小金县……课题组确定了甘阿凉地区有代表性的20个点位,成员们三两成组,进行深度走访。
调研中,大家访谈了当地游客、居民及有关工作人员百余人,整理出的访谈资料十万余字,图片资料1.2GB、影像资料8.7GB,累计调查时长超4000小时。
把所学应用到实践中
课题组成员杨璐说,甘阿凉地区海拔高、地域广,山路特别多,交通问题对调研工作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此外,由于当地少数民族群众较多,调研工作面临着语言的难题。8名学生分为3个小组分赴各地。听不懂当地方言,他们就找当地学生帮忙翻译,最后如期完成了访谈。
康健表示,在实地调研基础上,课题组还开展了为期3个多月的数据收集工作,翻阅了各地的统计年鉴、政府工作报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公报、年度财政决算或预算执行报告以及官方提供的统计资料,共收集到数据5000多条,涵盖甘阿凉地区48个县。
“这是我们把所学应用到实践中的过程。”杨璐表示,结合公共管理专业背景,课题组在数据分析的过程中应用了“固定效应模型”这一研究方法,能在大量数据中找到彼此的相关性,以此量化评估了甘阿凉地区发展乡村旅游的成效,验证乡村旅游对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
在调研报告中,课题组总结出了甘阿凉地区以乡村旅游推动共同富裕的主要经验:其一是“新乡贤”撬动村民参与;其二是驱动协调各类生产要素,实现乡村旅游提质升级;其三是动态调整阶段发展方案,因地制宜应对实时变化。
他们对这些经验进行了详细的阐释。以“乡贤”在乡村社会治理中的作用为例,康健说,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组织行为学案例。
康健介绍说,在传统的乡村格局中,一些村民对于参与乡村治理、实现集体发展持冷漠态度,“莫管他人瓦上霜”的心态仍然占据很大一部分。那么甘阿凉地区的乡贤们是如何助力乡村发展、配置资源、群策群力的呢?
在调研走访的多个村镇,杨璐注意到,乡贤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他们既可以把外面比较新的理念和见闻带到村里,也能基于其公共性和利他性的角色定位,利用其自身的熟人关系、影响更多的人,带动整个村庄的活力,实现村域发展。”
此外,课题组针对调研过程中发现的一些不足,从推动旅游产业提质升级、优化收入分配机制、提高劳动力素质、强化公共服务体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促进民俗文化传承等方面,提出了可操作的对策建议。
鼓励青年学子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这些调研成果受到了学术界和业界同仁的肯定。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共管理学科评议组成员、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姜晓萍教授表示:“这项研究在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的基础上,为民族地区通过乡村旅游实现共同富裕建言献策。”
教育部公共管理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樊博教授表示 ,“在共同富裕的大背景下,这项研究关注到了少数民族的发展问题,并通过乡村旅游视角提供了可实现的对策建议”。
项目组的师生则把这场调研形容为一场“精神洗礼”。项目组成员杨璐表示,这个项目让我们收获了学术能力的提升,对民族地区的共同富裕作出自己的思考和努力,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据介绍,这项研究中衍生出的相关调研报告、决策咨询报告等,已被10多个单位采纳。课题组指导老师、电子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刘裕表示,未来,相关研究成果还可在内蒙古、西藏、新疆等其他民族地区推广应用,进一步验证其在不同民族、不同区域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普适性。
电子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杨菁介绍,目前,该项目调研凝练的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带动共同富裕的案例和经验,已经融入了学院祝小宁教授主持的国家一流课程《公共组织行为学》,不仅丰富了课程内容,而且进一步激发了青年学生关注民族地区发展的热情。
据了解,近年来,电子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全面实施本科生学业、专业双导师制,每年都组织系列学生论坛和学术科创训练营,每年暑假都会组织学生到基层进行实践调研,引导青年学子深入了解社情、国情、民情,尤其是聚焦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努力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同学们参加历年“挑战杯”竞赛的选题,就来自于生动的社会实践。学院还出台了学生科技创新奖励办法,秉持“以赛促学”的理念,重视青年科创工作,鼓励支持学生在“挑战杯”等重要赛事中强本领、长才干、作贡献。
在电子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竞赛总结研讨暨工作布置会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共管理学科评议组联合召集人、电子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特聘院长丁煌教授表达了期望:“希望广大师生心怀国之大者、勇担时代使命,为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减贫事业贡献智慧和力量。”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