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PA学习

从满足人民精神需要角度理解新时代文化事业

字号+ 作者:小鹰 来源: 2018-01-27

一 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幕当天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

 
  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幕当天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其中所贯穿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给人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指出,“我们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人民。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把群众最关切最烦心的事一件一件解决好,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人的全面发展,使人民生活随着国家发展一年比一年更好。”
 
  从这一原则出发,《政府工作报告》不仅对普通民众所关心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一一做出了回应,针对许多民生领域,如居民收入、医疗、教育、住房、低保救助、抚恤优待等等,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与发展的新举措,而且在论及文化事业时,也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要放在了首要位置上加以强调,明确指出,政府的文化工作就是要“为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提供丰富精神食粮”。以这句话为统领,《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在新的一年里,文化工作的重点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繁荣文艺创作”,“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凝聚起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精神力量”。
 
  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把“为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提供丰富精神食粮”作为文化工作的重要使命,这与党的十九大的主题是相互呼应的。习近平同志在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所作的报告中强调,“全党必须牢记,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并做出了“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判断。而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仅包含物质层面,也包括精神文化层面。是否能获得丰富的精神文化食粮,实际上是人民感知并衡量生活美好程度的一个重要尺度。因此,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也就成为党和政府文化事业的一项重要使命。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就中国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五位一体”的战略总布局,强调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协同发展。作为“五位一体”战略总布局的一个重要方面,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不可取代的作用,受到从上到下的普遍重视。这不仅仅是因为文化是一个国家与民族精神血脉的延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我们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也不仅仅是因为文化同时代表着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国家民族的强盛以及在当今世界上的影响力需要以文化的繁荣为支撑;同时还因为文化生活就是人民群众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不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享受到丰富的文化产品,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就会大打折扣。
 
  我们发现,无论是习近平同志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所作的报告,还是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都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推进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提了出来。“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从德国古典哲学当中继承过来的一个重要思想,感性世界的丰富,精神生活的充盈,在生活与艺术中发现美、享受美的能力,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志。而文化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文化产品的极大丰富,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
 
  就中国社会当下的发展阶段而言,经过改革开放,逐渐富裕起来的人民群众在解决了温饱问题,物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的情况下,就必然会产生通过积极健康的文化活动调节生活,娱乐身心的要求;通过欣赏优秀的文艺作品培养高雅情趣,陶冶道德情操的要求;以及通过书籍报刊广播电视等提供的文化产品开阔眼界,提高文化修养的要求。2014年习近平同志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讲话时就指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对包括文艺作品在内的文化产品的质量、品位、风格等的要求也更高了”,并要求文艺创作“跟上时代发展、把握人民需求,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创作生产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
 
  如今,我们看到党和政府所制定的文化发展战略,已经充分考虑到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因此,从事文化事业的各级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也应该围绕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确定自己的工作内容与工作重点。而对于从事艺术创作及其它文化产品生产的作家、艺术家们而言,同样应该意识到自己对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要所应该承担的使命,并为此付出努力。
 
 三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上所作的报告,做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论断,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李克强总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进而提出了“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完善区域发展政策,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使人人都有公平发展机会,让居民生活得方便、舒心”等施政目标。
 
  在社会发展的诸多不平衡中,文化事业发展的不平衡与文化资源分布的不平衡,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文化事业的落后,文化资源的匮乏,在一些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表现得尤其突出,一部分人民群众所能够享受到的文化产品十分有限。
 
  我们注意到,近些年来,党和政府针对文化事业发展中存在的这些问题,结合乡村振兴计划、扶贫攻坚计划、新型城镇化等工作的开展,想出了许多对策,以农村为重点的县级文化馆和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文化室建设,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等等,对于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但是,也应该看到,上述工作的重点,在于解决文化产品向农村的流通渠道问题。当许多农村地区的文化馆、文化站、图书馆、图书室建立起来时,却很少有人光顾。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能够为广大农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比较缺乏。而让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民群众享受到文化事业发展的成果,享受到适合自己的文化产品,恐怕是文化事业实现满足人民群众精神需要这一目标的最重要的体现。从这个角度看,文化事业在满足人民精神需要方面确实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文化工作者也需要像《政府工作报告》要求我们的那样,“以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以不畏艰难的勇气、坚忍不拔的意志,尽心竭力做好工作,”才能够“不负人民重托!”
 
  当然,在一个社会中,文化的功能是多种多样的,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也是多种多样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文化工作的论述,短短一段话中,包含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文艺创作的繁荣、文化遗产的保护、文化惠民工程的实施,新型文化业态的培育等诸多内容。实际上,强调文化产品要满足底层人民的文化需要,与打造文化精品,繁荣文艺创作的要求并不矛盾;文化惠民工程的实施,与新型文化业态的培育也可以共同推进;而传统文化的弘扬,本身就是对新的时代广大人民群众提升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展现民族自豪感这一精神需求的回应。因此,我们要认真领会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以“为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提供丰富精神食粮”这句话统领文化工作的深刻含义,自觉地从满足人民精神需要的角度理解新时代文化事业的发展,把我们的文化事业,真正办成人民满意的事业。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及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依法追究责任;3.同行投稿请发送至921733120@qq.com邮箱,文章可能会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理念高度决定发展高度

    理念高度决定发展高度

    2018-01-22

  • 科技企业垄断的是与非

    科技企业垄断的是与非

    2018-01-13

  • 美国不再当世界警察?天塌不下来

    美国不再当世界警察?天塌不下来

    2016-11-17

  • 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路径

    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路径

    2018-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