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价值链深入发展,便利化水平成为影响全球贸易和国际竞争力的突出因素。我国促进贸易便利化工作已取得积极进展,但与国际高水平,特别是与新经济、新业态发展提出的更高要求相比,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下一步,需有针对性地解决体制机制障碍和政策瓶颈,以创新促进贸易便利化,更好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
随着国际分工深入细化,商品特别是零部件和中间产品的跨境流动日益活跃,贸易成本对企业国际竞争力和向价值链高端提升的影响更为突显,企业对贸易便利化需求日益迫切。《全球价值链发展报告2017》提出,运输不便、清关效率低、程序繁琐等,有时比关税对于贸易的阻碍程度要高得多。尤其是在零部件反复跨境的复杂价值链生产部门,这种现象更加突出。该报告显示,在机动车、电讯设备和机械制造等部门,物流通关及相关贸易成本是关税的4倍。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融入全球分工是参与全球化、促进工业化进程的重要路径,便利化水平不足、贸易成本居高不下是其更好吸引外国投资、参与全球贸易的主要阻碍之一。据全球高效物流联盟最新分析,中低收入国家物流通关成本是高收入国家的三到四倍,从而大幅抵消了其劳动力成本较低的优势。
当前,我国正努力向价值链高端攀升,近年来出台了多项贸易便利化政策,通过建立自贸试验区、“三互大通关”等,促进监管模式改革,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也要看到,我国在进一步提升通关效率、降低贸易成本等方面,仍有很大发展空间。
世界经济论坛和全球贸易便利化联盟定期发布的《全球贸易促进报告》,以“贸易促进指数”评估全球136个经济体在市场准入、边境监管、交通与数字化基础设施、运输服务及商业环境等方面的表现。2016年底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位列第61位。
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共同发布的“全球物流绩效指数”,分值从1至5(从差到好)代表对通关速度、简便性和手续可预见性等指标的综合评价。2007年至2016年,全球清关物流平均效率小幅升至2.71,发达地区效率普遍高于发展中国家。其中,中国是金砖国家中效率最高的(3.32),但低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的平均得分(3.53)。
总体来看,我国进一步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主要面临以下几个难点。
一是各地区贸易便利化发展不平衡。近年来,沿海部分地区受益于自由贸易区等试点,以及率先进行通关一体化、简化流程、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等探索,通关物流效率显著提升,在建设电子口岸、无纸化通关等方面堪与新加坡等地的一流水平竞争。但是,内陆和沿边省区的相关建设与制度创新相对滞后,制约了内陆地区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影响了全国贸易便利化水平的整体提升。
二是监管体制和方式不适应新经济和制造业服务化的发展需求。近年来,服务贸易、跨境电商等成为我国外贸增长新亮点,软件和医药研发服务、检测与维修服务等,也是发挥我国人力资源综合优势、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的重要领域。但在实际操作中,监管部门对这些领域仍沿用对传统制造生产和货物贸易的监管模式,缺乏针对服务贸易的制度安排,制约了新经济和新业态的充分发展。
三是部分地方的改革创新缺乏开放平台的引领和支撑。全球维修和再制造可延长产品寿命、提升产品附加值,这已成为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产业链向高端延伸的重要体现,有助于吸引国际高端产业转移,使企业获得更丰厚的收益。我国已在上海等自贸试验区对创新监管模式进行了探索,但其他拥有一定产业基础和业务拓展意愿的地区仍面临监管不适应发展需求的现实问题,即从事相关业务的个案报批手续繁杂、耗时长,没有开放平台难以开展相关业务等。
对此,应进一步挖掘潜力、加快创新,及时回应我国提升贸易便利化的迫切需求。一是要继续高度重视推动贸易便利化,积极落实世界贸易组织贸易便利化协议,尤其应加强跨国机制合作,打造更为便利的国际通关、物流与设施联通等制度安排与软环境;二是应从“全产业链视角”加强贸易监管理念和模式的转变与创新,增强对贸易转型升级的制度支撑和政策供给,特别是要增强对服务贸易、新经济新业态便利化需求的针对性和适应性;三是进一步加强跨部门沟通协作,促进多个部门合力营造便利高效的通关物流环境;四是借助自贸试验区等加大体制改革探索力度,加快对试点成熟经验的复制推广,同时充分发挥各类开放平台对中西部地区改革开放的引领和支撑作用,让更大范围、更多企业享受到改革和创新的红利。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