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科学总结社会治理实践和理论创新成果,回应人民关切和期盼,举旗定向,谋篇布局,对社会治理制度以及重点领域的工作作出部署,提出五个层次的重点任务,致力于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推动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
一是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有效的社会治理需要多方面多层次的制度保障,其中最重要的制度有两个方面:一是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这是社会治理坚持系统治理的内在要求。十八大提出,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重要思想,把社会管理创新推向社会治理创新的新境界。与此同时,社会治理体制内涵的表述也有了细微的变化,“政府负责”被修改为“政府主导”。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从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更为科学合理的制度安排角度出发,十九大把“政府主导”重新改为“政府负责”。二是提高社会治理的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十八大提出“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十八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十九大则提出“四化”的新要求。所谓社会化,就是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组织和动员各方面群众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做到共建共治共享。所谓法治化,是指领导干部维护群众利益、处理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要树立法治思维、运用法治方式,广大群众也必须依法有序理性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智能化是指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特别是大数据和信息化等手段提高社会管理和服务的精确性和便利性。专业化要求社会治理的手段和方法符合社会治理内在规律和特点,从业人员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经过专门的训练,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与前几次相比,十九大对于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的部署更加科学、更加明确。
二是加强重点领域的机制和体系建设。首先,加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建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当前,我国改革发展过程仍然存在大量不和谐因素,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大量社会矛盾和问题属于人民内部矛盾,要从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的角度,构建起有序有效的诉求表达机制、利益协调机制、重大决策风险评估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从源头上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其次,健全公共安全体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公共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公共安全是最大的民生。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改革完善安全生产管理、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安全发展第一次写入党的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是全新的发展理念,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的生动体现。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强化公共安全体系和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建设,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显然,十九大报告的内容更加丰富,部署精准细致,要求更高。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中的 “坚决”,既是坚定的决心和意志,也是严肃的态度和要求,更是必胜的信心和郑重的承诺。根据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总结近年来公共安全管理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国际上的有益做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分别于2016年12月9日和19日颁布了《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和《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两个重要文件,成为新时代推进安全生产管理创新和防灾减灾救灾综合体制机制改革的依据。第三,加快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在快速推进的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市场化过程中,我国社会治安形势出现了新情况新特点,黄赌毒黑拐骗等违法犯罪活动成为突出的社会治安问题。十九大针对这几方面的问题专门进行部署,要求依法打击和惩治。值得注意的是,报告把一直沿用的“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调整为“保护人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体现了法治精神,特别是提出“人格权”更是一种理念的进步和对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回应。
三是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现代社会工作和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工作压力、学习压力、竞争压力、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传统的家庭、熟人社会的支持网络却日益变小,新的社会支持网络又很不稳定,难以满足人们的情感、心理的需要,心理健康问题日益浮出水面,成为一个不可回避也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有专家根据我国部分地区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估算:我国15岁以上人口中,各类精神疾病患者人数超过1亿人,其中1600万人是重性精神障碍患者,其余大多数是抑郁症、自闭症等精神障碍或心理行为障碍患者。还有一些工作、生活、学习、情感受到挫折的人群,缺少家庭和朋友交流的人群,心理往往较为脆弱,例如,失业人员、受过法纪处理的人员、流动人口及其家庭留守人员等。精神和心理异常、心理脆弱,不仅严重影响其本人正常的工作生活,也严重影响其家庭的幸福安康,还会影响社会和谐稳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核心是人,只有人与人和谐相处,社会才会安定有序。因此,无论是出于保障人权,还是维护社会平安和谐,心理服务都必须得到重视,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刻不容缓。十八大开始关注心理健康问题,要求“健全社会心理服务和疏导机制、危机干预机制”。几年来,各地探索和积累了不少好的经验,十九大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更系统、更科学的部署,提出“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使得心理服务变得更为积极主动、明确具体。
四是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由于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 “单位制”的解体和城乡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随着社会治理实践的不断推进,人们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城乡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是社会治理的重心所在。城乡社区治理事关党和国家大政方针贯彻落实,事关居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城乡基层和谐稳定。 2014年,上海市委、市政府把加强基层社会治理作为当年的1号课题开展研究。根据课题研究成果,2015年初出台了 《关于进一步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的意见》。 2016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上海代表团分组审议,就社会治理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基层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实到城乡、社区。为全面提升城乡社区治理法治化、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促进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017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十九大提出,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五是有效维护国家安全。十九大突出强调维护国家安全的地位和作用,用了一个段落论述和部署,极大丰富了党的十八大对国家安全的认识和安排。在对近年来国家安全工作的经验和面临的形势系统梳理的基础上,报告提出,一要完善国家安全战略和国家安全政策,二是健全国家安全体系,三是严密防范和坚决打击各种渗透颠覆破坏活动、暴力恐怖活动、民族分裂活动、宗教极端活动,四是加强国家安全教育。
实践在发展,形势在变化,理论也会随之不断创新。与过去相比,党的十九大关于社会治理的文字表述更加精准,任务更加聚焦明确,标准更严更高,部署更加科学合理,表明我们党对社会治理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理论。学习理解好、贯彻落实好党的十九大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精神,是有效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开创更有秩序更有活力的社会治理新局面,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的重要保证。
转载请注明出处。